知乎上,有位母亲求助:
周未在家做家务,读2年级的女儿忽然过来,热情的对她说:“母亲,我来助你拖地吧。”
母亲心里一阵暖意,想着,女儿大概是长大了,了解体谅爸爸妈妈的辛苦。
然而,温暖的余热还没褪去,刚拖完地的女儿,便朝她伸出手,一时间,她有的懵了,不了解女儿意指什么。
令她意料之外的是,女儿在找她拿“拖地”的“工钱”。
原来,为了鼓励孩子参与做家务,在他们家有一项“奖励规范”,像:洗一次碗,给孩子多少钱;拖一次地给孩子多少钱......
当然,在“制定标准”时,母亲也比较有先见之明,告诉孩子,有了这类钱,平时就不再给零烧钱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自己劳动,赚取零烧钱。
只不过没想到,天算不如人数。
孩子的“算盘”竟打得比爸爸妈妈精得多,无论做什么活,都需要先谈好“工钱”。
母亲非常烦恼,难道一直以来坚持的“奖励规范”是错的吗?
特别理解这位母亲的矛盾状况,一方面,不期望孩子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其次,又期望通过一种比较积极和和谐的方法,达成亲子之间的共识。
只不过没想到,弄巧成拙。
其实,这位母亲的历程,并非个例,在大家不少家庭中,都有类似的“奖励机制”,有些形成了“规范”,有些则是“临时起意”。
就像大家常听到的:
你快点写完作业,就叫你看20分钟动画片;
你乖乖吃饭,吃完叫你玩10分钟手机;
再或者,期未考试考到98分以上,就带你去海洋公园......
有时候,这种办法,可以非常快让孩子达到爸爸妈妈的目的,达成了爸爸妈妈所谓“教育”的目的。

事实上,这不是“教育”,而是与孩子之间做“买卖”。
01 多数“买卖”,都携带控制与权利争夺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篇题目为《父母说话要算数》的小学生作文,有如此几句内容,印象很深刻: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100分,母亲答应我去动物园玩,结果没兑现。
还有一次期末考试,我语文考了95分,父亲答应送我一辆自行车,结果也因他资金紧张而“流产”。
文章的最后,孩子用文字向爸爸妈妈“申诉”:“父母,你们一直教育我不要说谎,可你们为何总不兑现我们的承诺呢?”
爸爸妈妈的“空头支票”,多少都藏着一些“我可以”、“不就是个孩子”的轻视。
而“你获得什么成绩,就给你什么奖励”,这种“买卖式”教育,爸爸妈妈几乎都站在家庭权力的顶端。
从“买卖”的公平性而言,爸爸妈妈子女之间,谈条件、做买卖,无可厚非,各取所需。
但,从爸爸妈妈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来讲,爸爸妈妈与子女的“买卖”,永远是一场“不平等条款”。
爸爸妈妈手里握着孩子很难得到,又十分渴望的“物质”,孩子别无他法,唯有拿源于己唯一的筹码,与爸爸妈妈做“买卖”,来换取短暂的满足。
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买卖,是爸爸妈妈展示自己权利的象征,也是孩子在向爸爸妈妈争夺自我权利的表现。
多数喜欢和孩子做“买卖”的爸爸妈妈,心里都住一个“高高在上”的“控制欲”。
每次与孩子的买卖,渗透着他们教育的无可奈何,又狰狞着自觉得“高孩子一等”、“还整理不了你这个小家伙”的亲子之间的较劲。
孩子叛逆,便想方设让孩子听话。
爸爸妈妈养育子女,不是子女需要服从爸爸妈妈,更不是爸爸妈妈需要赢了孩子。
02 和孩子谈“买卖”,是把“双刃剑”
去年夏季,坐高铁带儿子出去旅游,一路上,被一对母子“折服”。
孩子大概5岁左右的样子,一上车坐定后,就开始找母亲要手机,看动画片。
伊始,母亲表示拒绝,说安静的坐10分钟后再看。
孩子爽快的答应了,可是,不到3分钟,孩子就坐不住了。
接着,母子两个的“争夺”就开始了。
孩子一会儿要用手机看动画片,一会儿要拿ipad打游戏,要不,就是要吃薯片要吃糖,要么,就是要跑卫生间。
总之,母亲期望孩子可以安静的坐到站,孩子却花样百出,让母亲一再妥协。
孩子手里的筹码是“安静的坐着”,母亲的底牌是“手机、ipad、薯片、糖果”。
每一次,母亲期望孩子干什么,小家伙都会灵机一动,得意洋洋的跟母亲“谈条件”,成交就干,不成交就闹。
在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过度理由效应”,指的是:
大家为了使行为的外部理由得到讲解,且保持认知的平衡,需要削减自己原有些内在理由。
具体到“买卖式”教育,就是过度的买卖,让孩子渐渐失去对事件本身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把做这件事的动机定为“物质奖励”。
长此以往,在孩子心里便会种下“买卖”的种子,等到爸爸妈妈手里没值得孩子妥协的筹码时,孩子面临的是内驱力不足与爸爸妈妈能力降低的矛盾。
长期的“买卖式”教育,就像有毒的“他律”,既没激起出孩子行为的内驱力,又让孩子培养了依靠。

同时,伴随爸爸妈妈年龄增大、能力降低,根本没办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爸爸妈妈就成了孩子爱恨交织的对象。
买卖式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刺伤了孩子和爸爸妈妈。
03 存在问题的孩子千篇一律,想与孩子一块“应战”的爸爸妈妈万里挑一
杜兰特说过: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成为爸爸妈妈后,很多人会走进一个误区:爸爸妈妈肯定优于孩子,孩子需要听从爸爸妈妈。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持续的试错、不听话过程中循环,当爸爸妈妈时间越长,越会发现,大家可以掌控的越少。
想要持续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有力有效的助攻,唯一的方法,就是成为孩子的“战友”,而不是“作买卖”。
世上没完美的孩子,更没全能的爸爸妈妈。
孩子的成长,一直随着着错大于对、过大于功,聪明的爸爸妈妈,会放平心态,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
遇见对的事,引导孩子不骄不躁,争取更好;
遇见错的事,也会鼓励孩子,成长的路上,每次犯的错,都会迎来对的。
事实上,从儿童进步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根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有时候,是爸爸妈妈操之过急,想出各种方法,在间接的适得其反。
就拿孩子的“敏锐期”来讲,这是他们内在秩序成长的一个阶段。
“学习敏锐期”正在唤醒孩子的学习欲望,“秩序敏锐期”是在激起孩子内外秩序的融合,“资金敏锐期”是在培养孩子对资金的理解和感知......
这类敏锐期,具体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同只在于,有的孩子来得早,有的孩子来得晚,也有些孩子悄悄而过。

会产生哪种结果,考验着爸爸妈妈的耐心和细心。
其实,凡是想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爸爸妈妈,教出来的孩子,都不会差到哪儿去。
孩子的成长,于孩子,于爸爸妈妈,就像一次生活的长征,中间随着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战役。
爸爸妈妈拥有生活的经验和阅历,孩子拥有通透的心灵和冲劲,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同“御敌”,方能战无不胜。
04
成为母亲后,常常在考虑,该以哪种水平和身份,出目前孩子的面前。
有人说,是朋友,有人说,是导师。
各种答案中,更倾向于“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尊重。
尊重孩子,是为人爸爸妈妈的本份,应该超出“爸爸妈妈爱孩子”的本能。
教育的核心,不应该是爸爸妈妈教,孩子学,而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同成长。
*来源介绍:萨提亚婴幼儿教育(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迅速改变你的生活,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图片源自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