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多所高校保研比率过半”的消息引发了不小争议,消息称今年清华、北大等名牌高校的热点专业推荐免试研究生比率大多超越半数,有些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荐免试生。
记者在本市调查发现,一方面,一些普通学校的考研者感觉被提前“宣判死刑”;其次,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也并不感觉幸运,称保研的道路并不轻松,他们甚至还觉得名校的推免生比率应该更高。
调查者:名校推免比率不算低
在名校推免生政策当中,北大、清华的比率最高,不少专业甚至超越三分之二。相比之下,上海名校的推免比率要相差不少,但比率也不算低。
记者调查发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1年一共招学术型硕士41人,其中免试推荐生名额即达到了19人,比率近半;上海交大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0%可以申请免试推荐资格,学生拿到推荐资格后可以申请本校或其他名校,录取比率大概在三分之一;华东师大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上就有“推荐免试生生源状况而定,一般低于招生人数的约60%”的说明,但该校近年来录取推免生的比率在近四分之一左右。
“不同层次学校的推免生比率不同,不过今年来均在上升。 ”一位名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老师告诉记者,其中清华、北大的推免比率最高;第二是具备研究院的高校,多为“985”工程名校;下面“211”工程高校、普通高校的比率又会逐级降低。
对于名校推免比率较高引发争议,在另一位名校研招办老师看来,一方面,各校的推免比率都是依据教育部的政策拟定,公开透明,并无暗箱操作成分,无论推免比率占到多少,考研者面对的角逐都是公平的;其次,相对来讲名校学生各方面水平较高,而有的来自“考研专业户”普通高校的学生,虽然能考出高分,但在综合素质上未必符合名校需要,高校也倾向于本校学生读研。
考研者:感觉被提前“判死刑”
“这对于大家来讲不太公平”,还在读大二的同学小张向记者发问,“我这个专业在大家学校实力不算强大,我期望两年过后可以考到一所更好的学校去,但目前这种情况,不是就意味着我已经被提前“宣判死刑”了吗?”
对于期望通过考研来为自己创造更大空间的“裸考生”来讲,担心可能是在所难免的。毕竟那些通过推免获得研究生资格的同学挤占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机会。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持如此态度。 “我感觉其实机会对大伙是均等的,保研规范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同样计划考研的同济大学大三的某位同学如此说道。在他看来,“校方想要好学生也无可厚非,而能保研的一般都不会非常差”。同济大学在保研规范上,除去少数支教或革新保研名额外,其余推免名额都严格根据只依据衡量学生成绩绩点的方法来进行选拔。
保研者:平常的付出超越考研
在外人看来,刚刚获得保研资格的同济大学大四的李同学,是推免政策的受益者。此时考研报名刚刚结束,周围不少同学正紧张地筹备着即将来临的考试,她却已经早早放松下来,现在她要做的只不过筹备好在下一学年开学的时候,和那些通过考试进入与自己相同专业的同学开始新的深造和努力。
“我觉得,在本科阶段表现优秀的同学享遭到学校的保研政策是理所应当的奖励。当然,这给外校同学考进去导致了肯定门槛,也意味着考研比保研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艰辛。”面对这场可能已经与自己没太大关系的争论,李同学仍然要为那些和自己同样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讲解。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保研人选的争议,李同学觉得,其实大部分学校仍然是严格根据成绩进行选拔的,而他们为了获得如此的保研名额,从大刚开始就分分计较,如此的学习投入程度是一般考研者很难做到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学生更是觉得,虽然该院推免比率近半,但不少未被保研者同样也非常出色,不会比普通高校的考研者差,“大家期望,推免的比率还能更高中一年级些。 ”
建言者:操作透明则疑虑全消
“其实大家也不会嫉妒名校学生的推免机会多,而是担忧保送过程的公平公正问题,期望高校能将步骤愈加公开、透明。”不少学生觉得,问题的重点在于,怎么样把保研招生步骤全方位阳光化操作,使其不只有机构监管也能有社会监督。如此的保研政策可能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高教问题专家、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也觉得,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考虑,应重点加大对招收推免生的监督,从推免生标准是不是统1、评审过程是不是公开、是不是能排除行政干扰等角度保证推免生录取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