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才中学的王宇生,绰号“王三百”——常常在考试中数理化三门同时得100分。今年高考考试中,他以理科实考分572分和总分592分上海1、的高分,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录取。说起他的高考考试志愿选择,曲折有味。
按当下时髦的说法,王宇生是个“牛人”。按他的成绩,裸考清华没问题,今年他又获得上海出色三好学生称号,有20分加分,再加上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中的优秀表现,又有30分的打折。因此,基本上清华大学的专业可以随他挑选。但他在高考考试前填报志愿时仍遇见一点麻烦:家期望他考试报名计算机专业,以后就业进步前途好;但自己喜欢物理,尤其是基础力学,如何解决?
于是,“王三百”去找校长王从连讨主意。王校长听完后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家缺钱吗?”他想了想说,父母当年大学毕业后做工程师,家应该不缺钱。王校长点点头:“就以前途为重,报你喜欢的力学系吧!”学校老师都感觉,小王是块搞科学的“料”:沉得下心,甘于寂寞,自己又钟爱这个学科,以后应该非常有前途。
“前途”与“钱途”、兴趣与功利,这两对关系的博弈,在多数人选择高考考试志愿时都要面对。假如有专业既是学生喜欢的又有较好就业前景,当然最好。但有时候,选择要在矛盾中进行。身边就有一些喜欢化学的孩子,可能因担心以后专业“钱景”不妙而转填就业热点的经济系;喜欢地质的同学,因地质勘探的辛苦和收入较低,被父母劝说后舍弃……
笔者感觉,“志愿”这个词很贴切,“志向”和“愿望”,既志存高远,也兼顾了孩子个人的兴趣喜好。更多父母和考生,可以能像“王三百”一样,在志愿选择上多多权衡,让孩子去读他喜欢的专业,去从事他有兴趣的事业,而不要受“钱途”所累,将能成大器的苗子早早掩埋。